“不怕七月半鬼,最怕端午节水”,这是啥意思?难道说端午下雨比“鬼”可怕?
端午节马上就要到来,许多朋友已经开始忙碌地包粽子,迫不及待等待这个传统节日的到来。
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,端午节拥有丰富多彩的习俗,包括集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赛龙舟、品尝美味的粽子、进行草药沐浴等等。
除了这些传统习俗外,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端午节的俗语。在我们这个农村地区,有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:“不怕七月半鬼,最怕端午节水”。这句俗语的含义是什么呢?难道端午节下雨比“鬼”还可怕吗?
不怕七月半鬼
七月十五是指农历的七月十五日,也就是中元节,民间俗称为“鬼节”。在这一天,人们会向已故的亲人祭祀并烧纸钱。根据民间传说,如果没有家人祭拜或“孤魂野鬼”无人祭奠,它们会在路上徘徊无所依托。
老人们常说,在七月十五的晚上,最好不要外出,尤其是小孩子。他们建议晚饭后尽早留在家中,避免单独外出。对于成年人,如果非得外出,最好结伴而行,不要独自行动。
在小时候犯错时,大人们通常会借助“鬼”的概念来恐吓孩子。从小对“鬼”的恐惧在心理上根深蒂固,即使长大后明白世上并不存在鬼魂,但由于对“鬼”的恐惧已经深入骨髓。因此,到了七月十五,仍会感到一丝害怕的情绪。
最怕端午节水
端午节水并非指的是雨水,而是指的江河湖泊的水。尽管端午节前后气温飙升,但水温却还未上升,尤其是深水区仍然保持着清凉的特点。
有句话这样说:“吃了端午粽,还要冻三冻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人们在端午节享用了美味的粽子,仍需警惕寒气袭人的可能性。尽管端午节中午炎热异常,堪比三伏天的高温,但清晨和傍晚的气温仍然相对凉爽,水温和地温尚未升高。
在端午节洗澡或游泳时,表面水温可能会感觉温暖,但一旦进入深水区,水温会明显降低。人体一旦接触到深水,可能会发生抽筋等情况,增加溺水风险。
每年端午节前后,由于洗澡引发的溺水悲剧时有发生。因此,各地在防火宣传之余,也要加强防溺水意识的宣传,提醒人们警惕水域安全,避免发生不幸事件。